院部动态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

以红色浸润红心 在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湖南医药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通道分团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侧记

发布日期:2023-07-05 点击:
A A
打印

本网讯 回望峥嵘岁月,赓续百年薪火。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2周年,7月4日,湖南医药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通道分团成员10余人前往通道县万佛山镇流源村党性教育基地,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课堂,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和追寻红色足迹,加强爱国情怀。

陈列馆内,感悟军民鱼水情

在杨昌彬家一楼陈列馆里,一担黑棕色的皮箩,静静地陈列在展柜里,吸引着团成员们的目光。讲解员说,它出自于一名红军之手,见证了一段红军与侗乡百姓的军民鱼水情。

1934年冬,红军长征途经流源村,一名在湘江战役中负伤的红军战士被流源村12岁的杨昌彬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为给战士治伤,父子俩每天偷偷上山采药。这名战士叫邱显达,在参加革命之前是一名篾匠,在养伤的日子里,他给昌彬父子讲共产党带领穷人闹革命的故事。从此,昌彬就记住了红军,记住了共产党。邱显达痊愈后,为报答杨家父子的救命之恩,他特意精心制做了一担皮箩。80多年来,杨昌彬家一直珍藏着这担皮箩。杨昌彬常说:“留住皮箩,就留住了红军精神,留住了侗乡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对共产党的拥护。”

杨昌彬家一楼陈列馆感悟军民鱼水情

团队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杨昌彬家一楼陈列室内详细了解这一段历史,成员们时而停下脚步,时而低头深思。特别是在观看《一担皮箩》宣传影片后,团队成员无不为之动容。

红军长征宿营地旧址,重温红色记忆

流源圣宫,位于通通道县万佛山镇流源村第三村民小组的冲田中段。始建于大清嘉庆二年,该建筑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四周有青砖围墙,正面围墙高6米,门楣上方书有“圣宫”二字,大门左侧墙面书有“功配天地”,右侧墙面书有“道冠古今”字样,解放时,用作书院。这里存储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

1934年12月11日,红军中央第一纵队由广西龙胜县龙坪处走到流源,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在此宿营,在厅堂里讨论分析当时红军走向问题。正因有了这次在“圣宫”的形势分析,为作出“通道会议”的召开“通道转兵”战奠定了前期思想基础,为党和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指出了一条通往胜利之路。从此,流源圣宫,有了特别的意义。

红军长征宿营地旧址,重温红色记忆

因战争环境和经费、人力不足等,圣宫楼板及墙板保存不佳。2011年,经流源村支两委、村民及社会爱心人士筹资维修。如今,现院墙内门楼及整座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也记载了侗乡人民对红军的拥戴。

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这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古书院。在讲解员的讲解下,陈列的数十把长凳仿佛再现了89年前党的领导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围坐在此共商大计的场景。团队成员纷纷感叹伟人们的思想智慧和卓远见识。

红军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烈

与流源圣宫相隔不远处,一座红军烈士合葬墓安静地依山而立,庄严肃静。

石碑正面的碑文: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过通道,先后有六名红军战士(姓名、籍贯、生平不详)因伤势过重经医治无效在下乡乡流源村境内牺牲,被当地侗族群众陆续埋葬在冲气山等处,后迁移合葬于此。

“六名红军战士虽无名、生平不详,但流源村村民村民都自发来清除杂草、烧香祭拜。”在讲解员解说下,团队成员抵达红军烈士合葬墓地。团队成员纵列两队。其中两名成员稳稳抬起花篮,将花篮轻轻放在红军烈士合葬墓前,其他成员依次走上台阶。体育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张建化和护理学院团总支书记瞿慧玲上前整理花圈挽带。

红军烈士合葬墓前缅怀革命先烈

随后,全体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步绕行,并向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鞠躬致敬。

革命教育振人心,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这是一趟心灵之旅,更是一趟铸魂之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这次红色文化课堂中,团队成员们深受感动,深受鼓舞,深受教育。

护理学院团总支书记瞿慧玲表示,革命先烈的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承与发扬,并不断赋予其新时代下的新内涵。作为学院团总支负责人,我会将此行的所见、所听、所感、所悟运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体育艺术学院付庭如表示,作为一名教师,将继承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立足教师岗位,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护理学院入党积极分子易虎子说道,“一担皮箩”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党和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将在大学里学好护理专业,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护理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体育艺术学院黄辉分享道,我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继承好革命先辈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学好自己的专业,报效祖国。

撰稿 宋林凤 刘梓菲 肖颖

编辑 杨圣梅 曾靖岚

责编 杨子潞

审核 蒲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