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

湖南医药学院师生到南京: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斗力量

发布日期:2024-07-18 点击:
A A
打印

本网讯 7月15日至17日,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到南京开启寻访红色地标之旅。师生们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渡江胜利纪念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等地,跨越时空与先烈对话,在行走的实践中,宣讲党史故事,构筑“大思政”课堂。

大课堂:场馆里的思政课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更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触目惊心的史实,深刻的历史之痛让湖医学子们领悟了“国弱民必遭欺”的道理;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前,学子们被“信仰的力量”雕塑及满墙烈士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在梅园新村,一件件驻地工作人员使用过的旧物品,一段段南京谈判期间生动活泼的战斗故事,让学子们深刻感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学子们感受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敬畏着英勇无畏的忠魂,体悟着党的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为了将思政课融入社会实践,老师们以“从屈辱到自强”为主题,在《南京条约》史料馆内为实践成员们进行了思政微课分享。学子们站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前,身临其境地沉浸在这一堂厚重、隽永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中,近距离感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史诗,深刻领悟了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和责任。

大讲台:青年学生接力主讲

团队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们,从青年一代的视角,用年轻的话语讲述着党史故事。“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来自团队学员周欣声情并茂地讲述起了渡江战役的故事,带领成员们重温了那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团队的学子们一个个走向镜头前,用青年人的赤诚与担当,以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为教科书,讲述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真实故事,以直抵心灵的力量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师生。

“讲故事,不仅教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搭台,让学生把思想讲出来,由被动的听课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思政课不再是教师的“个人秀”“独角戏”,而是师生共享的“大讲台”。

大能量:革命故事铸魂育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该次实践走访是一次触摸历史脉搏、接受红色教育和传递正能量的机会,更是一次思考自己在家国建设中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承担责任的契机。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直观地学习了解,才能深刻领悟红色资源蕴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进而不断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品德素养,在穿越历史时空中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擦亮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这是一次震撼而难忘的思政课。”2022级护理专业的彭琳心情激动地说,“这次南京红色逐梦之旅,让我感悟学习到仁人志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革命先烈‘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骨气、更加坚定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底气。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将以‘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目标,矢志践行、不断奋斗!”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趟难忘的红色走访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激励着团队学子们在直面历史、感悟历史的过程中发扬新时代主人翁意识。下一步,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坚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拓展思政“大课堂”,构筑以红色场馆为载体的育人新体系,把思政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行走的思政课“有知”又“有味”。

撰稿 全柯铮

编辑 杨圣梅 曾靖岚

责编 陈静

审核 蒲洋